close

孩子去承擔結果吧.jpg

 

說到後果,你想到的是什麼畫面?面壁思過?破口大罵?還是家法出鞘?我自己小的時候,只要聽到倒數「32……」,都還沒數到1時我就先跑了,因為等到1的時候,事情就大條了!

這些是後果,但如果努力並且獲得讚賞,這也是後果,或者也可以說是結果。

每個行為執行結束都會伴隨一個後果,做得好得到獎賞,做不好承擔後果,你說這樣是不是告訴家長們,只要小孩做不好,都要處罰他們?

當然不是!不然113家暴專線業務量又要增加了。

後果不一定是由家長這端給予的,大部分的行為會有所謂的「自然產生的結果」。如:因為不小心而打翻水,自然後果自然就是一地的水。讓孩子為自己的不小心負責,也就是擦乾滿地的水!

讓孩子承擔『自然後果』才能因為親自體驗而『記起經驗!』不論經驗的好壞,『親自感受』才會改變!

聽起來很簡單吧!放手讓孩子善後或許無法盡如你意,你依然需要再忙一次,但寧可忙幾次,也不要忙一輩子吧?!讓孩子們自己負責需要一顆『強壯的心臟』來放手,但放手跟放養只有一線之隔,孩子真的不是「長大就會了」,需要給孩子們機會練習負責。以下幾個原則把握好,好處自然多:

 

原則1:要解釋

理解後果並從中學習這件事情,需要語言理解的支持,因此平常請多跟孩子解釋不同的事物,可能是抽象的名詞,如:痛痛、口渴、難過,並且親身體驗,對孩子而言,沒有什麼比親身體驗更有效的學習方法了。

當孩子具備好的語言理解能力,解釋後果也會更輕鬆,以上述例子練習:「我知道你想玩,但因為沒有小心,所以打翻了,你需要先清潔完成,才能去玩。下次記得,慢慢走,反而可以很快去玩喔!」

如果沒有解釋,後果對孩子而言就只是一種處罰,「我就是要趕快去玩,幹嘛叫我擦地板!」抱著委屈與怨懟,是學習不到任何東西的。

 

原則2:要堅持

當你說出後果時,請你言出必行,你必須讓孩子自己承擔行為後果。一旦身旁的人出現過多的擔心與介入,效果就會大打折扣。試想,如果你的孩子因為沒帶水壺口渴,但你馬上就轉角7-11買一瓶涼ㄟ,我是這位小孩,也不會記得帶水壺出門。

孩子學到什麼?沒帶東西,Call out家長就對了!所以不管你再怎麼提醒,他就是永遠不會記得。因為孩子沒有記得的必要,反正忘了就找家長就好了!孩子很聰明,當一次又一次的後果變成空談,他們也知道家長只是說說的而已。

 

原則3:要解決

『預防勝於治療』這句話一點也不假。「平時」跟孩子討論,為了避免重道覆轍,該怎麼做才好呢?可能是做好清單,出門前拿出清單再Check一次;或是將物品放在顯眼的位置,出門才不會忘記?!

切記,討論完以後,陪著孩子練習,試試這些方法,並帶著孩子一起觀查結果。

家長也可以用後果提醒孩子,適時地提點一下。例如:「上次出去玩,有人忘記帶水壺,還因為很渴所以生氣喔!」講完就可以默默地飄走啦~

行為結果可以讓孩子自然承擔、自行解決問很好,但如果孩子面對結果無計可施,可由家長協助引導解決的方案。畢竟,每次成功解決問題的經驗,都能讓孩子成長喔!

 

原則4:要彈性

這邊想要傳達一個觀念,不是每個教養的原則、步驟都要死死的堅持住。請適時觀察當下的情況,再決定如何使用。

舉個例子:如果今天孩子們貪玩,過程中不小心發生兩個人都受傷的意外,不用想也知道,孩子一定哭很慘。

當情緒起伏極大時,先以穩定孩子情緒為主,如果這時候還在說教,只會產生反效果。冷靜下來再討論該如何解決或面對,效果會好很多喔!

 

 

孩子知道是非對錯,養成了良好的判斷力;

孩子知道需要承擔後果,養成了負責任的態度;

孩子知道事情要處理,養成了解決問題的能力;

孩子知道自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,養成了強大的內心;

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,我們也可以安心地放手了。

 

by 潛力種子 職能治療師 黃秉緯

【情緒控制】

【兒童教養】社交人際互動從幼兒就要開始~同步刊登媽媽寶寶雜誌

【認知教養】孩子慢吞吞不聽話,原來跟時間感有關~孩子的時間概念!

arrow
arrow

    潛力種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