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image1 (2).jpeg

你不會沒有下廚就突然變成「詹姆士」;你也不會沒有打過籃球就變成「詹姆士」,那你怎麼會覺得沒有練習過社交互動、問題解決能力,遇到事情只會打人、尖叫的小孩,長大就會好呢?!

 

「他爸爸小時候也這樣,現在還不是好好的,有必要大驚小怪嗎?」

這句話想必榮登長輩經典台詞的top5,但真的這麼神奇~什麼都『長大就會好?!』長輩們普遍會有這樣的認知,我可以理解在那段時空背景裡,工作忙到沒日沒夜,一回過神來孩子就大了,但在資訊發達的現代,還是有很多家長存在這種想法,看完文章,讓我們把這個觀念留在上個世代吧!

image0 (13).jpeg

如果長大不一定會好,那我們要給他們什麼樣的經驗才會好呢?

 

1.各種遊戲的經驗

用職能治療師的角度來說,小孩的工作就是「玩遊戲。」遊戲是學習的動機,也是學習的媒介,我們用遊戲,不斷刺激他們的大腦,活化各種不同的能力。如果一個小孩玩得不好,那他的各項發展肯定也會有影響。

在這裡不討論平板玩得好的案例,如果你是用平板帶小孩,強烈建議你看完以下幾點:

 

你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材質的物品,整合觸覺經驗與感受;讓他們進行攀爬穿越障礙物,整合身體知覺與動作控制;讓他們使用工具,練習不同的協調能力與肌肉力量。

你可以用假想遊戲,例如扮家家酒、打怪冒險等故事,練習孩子的情境理解、口語表達能力,並且累積解決問題的經驗。

你可以用桌遊,簡單的撲克牌或是UNO,練習孩子的專注力、認知能力還有挫折忍受度。

你甚至可以用團康遊戲,像是合作傳接球、吸管運送橡皮筋等活動,練習孩子的人際溝通以及上學必備的『共同專注力!』

 

很多家長期望的大腦開發,其實也就是累積各種遊戲經驗,幫助孩子建立各項能力,為之後的就學挑戰做準備,而不是等長大了,再來砍掉重練。

 

2.日常生活的經驗

你不會想看到孩子都小學了,還需要媽媽幫忙擤鼻涕的畫面吧?!

除了遊戲以外,生活自理也是他們必備的技能,然而這些再平常不過的事情,也有小孩會出現「經驗不足」的狀況,在急性子與過度保護的家庭尤其常見,「我覺得小孩做太慢不如自己來」「我覺得小孩自己來太危險。」各種「我覺得」,讓小孩失去了許多寶貴的學習機會。

 

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,試試在合理的範圍內,配合他們的步調,觀察他們在進行任務時,哪裡卡關了,哪裡需要幫助,找出關鍵點,一步步累積成功的經驗。你會發現,讓孩子變得更有自信、更獨立的方法,原來就藏在生活中!

 

當然你也可以慢慢等待孩子「長大就會好」的時候,只是當你認為年齡到了,想收手的時候,小孩早已經習慣大人的「侍奉」啦!這段如同戒斷症狀的陣痛期,我想……應該不會是你想要經歷的。

 

3.日常生活以外的經驗

在工作的這段期間,很常有孩子過個年、放個長假出去玩,回來上課後就像長大一樣,更大方、更搞威了。過年去親戚家拜訪或是連假出外旅行,就像踏出舒適圈一樣,少了一成不變的家庭環境,更多的是未知的人事物,等待孩子發揮他們的好奇心和適應能力。

 

趁著假日,不仿帶著孩子換個環境,走走看看,不論是玩沙、爬山、郊遊、露營,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事物,若是有其他人同行,孩子也會有更多不一樣的同儕經驗,也有更豐富的語言刺激,對於現在少子化的社會,真的是難能可貴的機會。

 

對於小孩而言,出去玩就是一種刺激!雖然在家裡,我們一樣可以給予他們各種不同的回應,但一次的出遊,往往可以帶給孩子更大的收穫,將出遊的經驗化做創意的養分喔!

 

確實,有些事情隨著年紀增長才能看出其中的眉角,但對於孩子而言,很多事情並不是「長大就會好」,在他們可塑性最高的幼年時期,協助他們建立能夠面對未來挑戰的基礎能力,避免「經驗到用時方恨少」的冏境,幫助他們帶著自信一路成長喔!

 

by   職能治療師 黃秉緯

家裡來二寶,大寶變小寶?退化行為是怎麼回事?

【繪本閱讀】兒童生活習慣不用逼著教,讀繪本最有用~繪本不只能讀,還能玩不膩~美好習慣.沒好習慣

你家的小孩很白目?

《孩子,去承擔結果吧》

【情緒控制】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潛力種子 的頭像
    潛力種子

    潛力種子兒童教育中心

    潛力種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