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延遲等待.JPG

 

棉花糖實驗大家都聽過,實驗的過程是發給4~5歲的孩子一顆棉花糖,和孩子約定好如果大人不在的15分鐘,孩子可以忍耐不把糖吃掉,就會再獲得一顆糖!但如果先吃掉了,就沒有第二顆了……

 

在經過30年的追蹤研究,願意忍耐一下等大人回來的孩子,自制力越好,在大學入學考試分數比較高、肥胖可能性較低、處理壓力和社交技巧相對較好。天啊!發現致富密碼!從今天起,讓孩子開始練習延遲等待,從幾秒開始呢?3秒?還是5秒?最好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練習,提早預約成功人士的位置對吧?!

 

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?延遲等待真的是越早練習,往後的成就就越高嗎?其實要孩子能完成延遲等待需要有三個要素,足夠的信任感良好的認知能力(包含語言)成熟的前額葉

 

足夠的信任感:可以讓孩子知道,當他有需求時,是真的能被滿足的,擁有安全感後,就比較不會有「迫切」需要即時得到回應和滿足的需求。

認知能力能讓孩子聽懂當下家長的指令及情境,理解為何需要等待。

前額葉掌管複雜功能,包括規劃、組織、解決問題、記憶、注意力、自我抑制等能力,隨著前額葉的逐漸成熟,孩子的延遲等待能力也會跟著提升。

 

知道這些後,那我們看看孩子成長的階段該如何練習延遲等待吧!

 

嬰兒時期(6個月前)

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培養信任感、培養信任感以及培養信任感!

即時回應孩子的需求,讓寶寶對環境和人產生安全感,進而瞭解可以表達需求,可以安心等待。若在這個年紀刻意訓練延遲等待,像聽到寶寶的哭聲,但就是要故意等個10秒才去滿足孩子需求,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得不到回應,轉向「習得無助」的恐懼中,甚至會用更強烈的方式,來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
下次,當你的寶寶正哭著想找你抱抱的時候,不用吝嗇,也不要想什麼要延遲等待,就送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吧!

 

小小小孩時期(6個月~1歲前)

這個年紀的孩子會開始出現生理需求以外的需求,想玩、想看甚至是想皮都有,像是想吃吃看媽媽手上的水果、想玩媽媽手上的東西(遙控器、鑰匙拿來啃,都是常見的育兒場景)

雖然這個年紀,依然無法完整擁有『延遲等待』的能力,但面對這種「非生理需求」的狀況時,成人也無法頻頻滿足孩子的需求吧!?

我們可以先同理寶寶的感受,先讓寶寶感覺到「媽媽有注意到我的情緒了」,可以陪伴、語言上的安慰、眼神的注意等,再使用轉移注意大法。這個時期的孩子注意力持續度短,適時的拿出一些孩子有興趣的物品,如聲光玩具、育兒神器米餅,或是在趴在窗戶看馬路上的車子等,都可以轉換孩子的注意力。

 

1~2歲:

如果前面有打好信任基礎,那麼1歲開始,我們就可以往認知,尤其是語言理解能力的方向練習囉!

當孩子能夠理解,為甚麼要吃餅乾,需要先把蓋子打開,就能聽懂媽媽說的:「我要先打開蓋子,這樣你才能吃餅乾。」進而做到等待這件事情。

因此,這個年紀你需要做的是「累積孩子的語言經驗」,不論是繪本共讀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旁白,都是練習聽理解的好機會。隨著語言發展的進步,加上先前累積的信任感,孩子逐漸理解需要等待的原因,進而累積成功等待的經驗,才能讓延遲等待的時間逐漸拉長喔!

 

2歲之後:

通常到這個年紀,我們已經可以開始用先…再…這樣的句型來跟孩子溝通囉!這樣的兩步驟、清楚的指令,能讓孩子了解事情有先後順序!

例如:我們可以要求孩子「先洗手、再吃點心」。但突破2歲之後,你的孩子就會進化成非常自我中心,什麼都不要的麻煩時期。

有時你這樣跟他們說,可能會遇到孩子不買單的時候,這時就需要你先同理孩子的需求,先讓孩子的情緒緩和下來,因此這句型上,你可以再多加一句:「你想要吃點心,對嗎?請你先洗手,就可以吃點心了!」

 

當然,過程中一定不會一帆風順,有些情況就是必須要等待,例如:我們在開車的路上,就是不可能立刻到達動物園,或是外面就是下雨了,只能待在家不能出去玩。這樣需要「等待」、「被拒絕」的情境是很自然的。

雖然這樣的狀況,孩子會有些情緒,要等待、無法馬上得到,好痛苦!沒辦法拿到、沒辦法得到滿足,覺得難受……但是,有這些自然的挫折,才會讓孩子未來有較好的受挫力和情緒彈性,相信你的孩子吧!他們沒有這麼脆弱,這些生活中的小挫折,反而會讓他成長茁壯、更加獨立,並不會因為這樣就造成心理創傷喔!

 

文BY 職能治療師 黃秉緯

「只要我哭,大家都認輸」

長大就好了?!你不需要等他長大,你只需要讓小孩有這3種經驗

【繪本閱讀】當恐懼來臨時,你也想逃之夭夭?

arrow
arrow

    潛力種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