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小孩人前人後大不同?可能是你承擔得太多了.jpg

 

你的孩子,是否在外面表現的超級棒,標準的模範生等級,師長們都讚譽有佳的那種,但是一回到家就原形畢露,對著家人們各種一哭二鬧三倒地的,看著那一張張表現優良的獎狀,都會開始懷疑這個孩子,是不是有雙重人格啊!?尤其是當你把這件事情告訴不管是學校還是補習班的老師,老師都會給你一種「蝦密?!怎麼可能?」的那種表情……到底問題出在哪呢?

 

你承擔太多孩子的情緒

 

做父母的總是不希望孩子們生氣、難過,而相較於爸爸,媽媽作為女性,本身對於情感的覺察就更加敏銳,加上許多研究指出,寶寶從胎兒時期,情緒的波動就跟母親連結,呈現共生的狀態,因此,小孩特別容易接收到媽媽的情緒,而媽媽也比較容易心軟。

 

這些先天因素會導致媽媽們容易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,你甚至會擔心,孩子情緒不好,是不是因為你而造成的?!孩子哭鬧,是因為父母沒有教好的關係?!這時候,你就會突然陷入一種「要為孩子的情緒負責」的狀態。

 

當這種狀態持續時,各種負面情緒容易湧現,而為了平息這種感覺,你會開始急著想要給出解決方式,試圖盡快地幫助孩子走出不好的情緒中,也讓你自己逃離這種無助的情緒,但這無疑在幫孩子輸入一種觀念「只要我的情緒有所波動,家人的行為也會跟著改變」的訊號,讓孩子更加依賴這種「盧小小」的處理模式,間接也導致孩子很難自己去面對及處理問題和情緒。

 

學會等待與陪伴

 

不干涉,也是愛的一種。

 

家長們需要了解,孩子的情緒不是自己的責任,但與放任不同,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知道:「我們一直在身旁。」不要急著馬上給予方法,若他在學校可以當個品學兼優的孩子,就代表他在家也能有相同的能力表現,但需要你給他一點空間與信任。

 

若是面對年紀較小的孩子時,我們還要多做一件事:協助他辨識及正確處理情緒,也需要大人以尊重的方式,協助他了解自己可以控制自身的行為與情緒,進一步帶著他理解規矩的邏輯,並且建立屬於這個家的社會秩序。

 

下次,當孩子以情緒來試圖改變你的行為時,這樣跟她說吧:「我知道你在生氣,你也可以先生氣,但這樣好像沒有辦法解決問題?或許你可以想一想怎麼做比較好,如果需要幫忙,我可以幫你!」讓孩子明白,情緒無法帶來任何幫助,當孩子情緒緩和時,再從旁給予一些建議,相信孩子的能力,他們會找到對自身最好的選擇的!

 

文 by 職能治療師 黃秉緯

 

說謊,其實是在保護自己

你看!好多直升機喔!

「只要我哭,大家都認輸」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潛力種子 的頭像
    潛力種子

    潛力種子兒童教育中心

    潛力種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